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。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,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
“我们基本上每年要交大几千万的税收,从税收贡献和经济贡献上,对当地来说肯定是比较核心的。”日前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了千亩耕地被污染的问题,其中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被重点“点名”,而其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镜头前笑谈“大几千万税收”的画面引发热议。
此言一出,舆论哗然。网友纷纷指责涉事企业负责人态度不端正,不谈环境污染,不谈治理举措,反而笑嘻嘻地把几千万税收挂在嘴上。
这样笑谈税收的姿势肯定不对。无论如何,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。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,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。
不过,该负责人可能“一不留神”说了句大实话。循着这句话,回味当地治污的过程,或可大概明了企业为何如此高调。视频中,当地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会让他们整改。但面对记者“整改做不到怎么办”的提问,这位局长回答:“该生态赔偿赔偿吧,反正依法办理。”在说“依法办理”的时候,显得欲言又止,没有底气。

可以想见,税收以及其他诸如关联产业、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贡献,使得地方在治理污染企业时可能疲软乏力,缺乏破釜沉舟、壮士断腕的勇气。
由此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场景:污染旷日持久,尽人皆知,而治理却治标不治本,缝缝补补。其结果是,企业攫取了利益,当地获得了税收和政绩,而被污染的耕地却很难修复。
据媒体梳理,近年来,涉事企业已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各级环境督察“点名”,且有多次环保处罚记录。比如,2021年至2022年期间,该公司因废水、废气直排或超标排放而多次被群众举报投诉,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后也确认群众反映问题属实,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,同时进行处罚,相关销号表上均标注了“已按要求完成整改”。而就在今年7月,当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,要求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,压实压紧工作责任,以更大决心、更强力度、更实举措,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。
如果该调查的调查了,该处罚的处罚了,该整改的整改了,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,迎来的却是污染仍在持续,怎么破?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困境,必须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发展逻辑,真正与落后的、高污染的生产力做一个切割。
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,不光以往那种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路子走不通了,如今“边治边污”的做法同样行不通。再也不能为了短期、局部、个别的利益,而牺牲长远利益,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块块“毒地”。
税收固然是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,但绝不是企业排污的底气。
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【编辑:于晓】
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(杨英琦)“十年来,陕西将建设‘一带一路’五大中心作为落实国家‘五通’要求的陕西实践,深度融入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大格局,在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倡议全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。”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喜民说。

28日,记者从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获悉,十年来,陕西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快速发展。中欧班列(西安)国际线路达17条,“+西欧”集结路线达21条,空中丝绸之路织线成网,全货运航线累计开通45条,实现中亚“五国六城”通航全覆盖。

图为中欧班列(西安)整装待发。阿琳娜 摄

同时,陕西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稳步推进,中俄、中欧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逐步推进,陕鼓、陕汽、隆基、爱菊等省内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。该省还创新推出“中欧班列贷”等金融产品,稳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,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加快发展。
据介绍,陕西结合发展实际,在空中丝绸之路、绿色丝绸之路、标准联通、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、西安“一带一路”综合试验区等领域出台支持政策,构建了以实施方案、专项规划为核心,多领域配套文件衔接支撑的“1+N”政策体系。
在外企外资外贸方面,陕西凡是国家政策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全部向外资开放,建立了外商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,成立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,开辟绿色通道,帮助企业解决难点问题。

孙喜民表示,下一步,陕西将围绕教育、考古、中医药、现代农业等领域创建开放合作新品牌、培育新优势,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。并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,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抓手,构筑向西开放通道,提升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互联互通水平。(完)